《昆仑兄弟》看过之后感慨良多,可以说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更是一部真情实感的记录片。以下是本站分享的昆仑兄弟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昆仑兄弟观后感
最近单位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昆仑兄弟》,影片讲述自治区某厅局干部徐昆,响应“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号召,来到1500公里外的新疆南部农村,与当地村民马尔丹的母亲热依汗大妈结为亲戚,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马尔丹离家出走的情况:三年前,马尔丹与从小长到大的伙伴们一起在河边寻找玉石,有幸找到一块价值不菲的玉石,马尔丹受同伴委托去乌鲁木齐出售玉石,粗心大意不慎将玉石丢失,成了村民眼中的“骗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背井离乡打工还债,母亲思念儿子哭坏了眼睛,未婚妻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影片围绕捡玉—丢玉——寻玉这一过程,在经历艰辛曲折的困难中,发生了许多机缘巧合的故事,最终结亲干部徐昆找到了玉石,并说服买卖经手人退款退玉,守护了马尔丹的诚信、治好了热依汗大妈眼疾的感人故事。
影片《昆仑兄弟》是新疆正在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生动体现,讴歌了新疆各民族之间血肉相连、团结互助、共创美好未来的精神。这一活动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各民族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对每一个新疆人来说,民族团结从个人做起。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遥远的事,她就在我们身边,是每天可以去做,去实现的的事。民族团结就像空气、阳光、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都会发生蝴蝶效应,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最终良好的结果也会发生到自己的身上。因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自己的爱,多一点付出,就会得到更多更大的满足,也会让爱得到升华。这爱会成为民族团结的大爱,成为民族团结源源不断的力量,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昆仑兄弟观后感
电影《昆仑兄弟》以新疆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背景,讲述了结对认亲干部徐昆来到离家1500公里的新疆南部农村,与村民马尔丹的母亲热依汗大妈结为亲戚,并得知了马尔丹的遭遇——马尔丹不慎将和同伴一起在河床里捡到的一块估价几十万元的和田玉丢失,成了村民眼中的骗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离家打工还债,母亲盼儿子回家哭坏了眼睛。为了帮助马尔丹,徐昆踏上了寻玉之旅。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终于找到了玉石,并说服买卖经手人退款退玉,最终守护了马尔丹的诚信。
影片以自治区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背景,围绕发生在汉族结对认亲干部徐昆和维吾尔族兄弟马尔丹身上的故事展开,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部反映新疆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
整部电影如同剧中的那块籽玉,虽然光线处理、场景转换方面没有精雕细刻,但是恰恰是这种大刀阔斧的质朴才更显苍劲之力,就如同影片中的新疆风貌,高山、草原、田园、河流,乍看之下粗狂苍凉,细品之中细腻温暖,亦如同中国人的品格,淳朴善良又不屈倔强。而这也正是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昆仑兄弟观后感
近日,喀拉通克公司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暨《昆仑兄弟》观影活动,电影讲述了发生在新疆和田地区农村一段关于“结亲戚”的故事,主人公马尔丹一家和来自乌鲁木齐的徐主任互为结亲对象。马尔丹的家也因为一块源自玉的误解,使马尔丹走向了有家不敢回,母亲双目失明的困境,徐主任本着做实实在在的为亲戚解决困难的态度,动用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去帮助马尔丹化解这个误解,而这个误解可能会毁了马尔丹这个原本优秀的小伙子。最后经过几番周折和社会各界人士团结一致的努力,最后顺利的帮马尔丹解决了困难,而马尔丹优秀的品质也再一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母亲的眼睛也得以治疗,重建光明。
喀拉通克公司各族员工之间和睦相处,这种和谐融洽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工作当中,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极响应“结对子”活动,二十多年的同事关系,友谊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成长为参天大树,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使他们完全跨越了族别,成为了彼此的“老伙伴”。
同时,在平凡岗位的我们也要清楚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无论是高居于公司的一把手,还是置身于一线的普通工人,都应该有大局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做民族团结的促进者。我们要着力把握理论精髓、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最后,愿各民族同胞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愿我们的企业越来越繁荣,愿我们祖国更加强大,让民族团结之花永久绽放。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关于昆仑兄弟观后感的全部内容了,字数约2310字,希望能够解决你的困惑。门客文学网往后会继续推荐昆仑兄弟观后感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