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客文学网 作文大全 美国工厂观后感800字(汇总)

美国工厂观后感800字(汇总)

观后感要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

观后感要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以下是本站分享的美国工厂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美国工厂观后感800字

  说实话,别看我现在的工作单位是法院,但其实,18年大专毕业的时候,我去工作的地方就是工厂,也是流水线,没有双休,计件工资。个人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

  流水线工厂就是在消磨时间,在曾经工作的那家工厂里,我见过睡醒了吃,吃完了工作,工作完了睡,每天都这样往返重复,莫得灵魂,我称之为人肉机器人。还有一个比我大的小伙子,一人操八台机(加工中心)每天八个小时。聊天得知从小就和父亲在外打工,走到哪打到哪。

  不想进流水线,奉劝有幸看到这篇写的不怎么样的读者们: 努力学习!现在不学习去,你可以去工作干流水线,但将来了呢?自动化必定取代人工,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大势所趋。

  《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说实在的,洗 洗的实实在在,黑 也黑的实实在在。美国管理层去中国参观那段,会说中文的大哥就说了:(大概意思)美国人干活这方面真的烂。陪同的中方人员很委婉的回了一句:这不是烂,而是本性,但人总会改变的嘛。 可能是美方管理层真的被中国工厂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效率震惊到了,才有感而发。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文化差异吧。

  还有就是工会问题,这东西自己没接触过,不过多评价,仅结合本片说说自己的看法。

  影片一开始有一段新员工入职前住的是姐妹的地下室,空间很小,工作有钱后换了四百多美元一个月的公寓,然而被开除了。很多工人既想那到高额的工作感受自有,又不想想中国人那样勤劳工作。如果工会胜利,短期内,他们可能会享受到这样的待遇,但长期呢?一山不容二虎,说的还是有道理的。有了工会福耀可能和其他美国工厂一样,随大势所趋倒闭,为什么工人们不想想为什么之前工作的工厂会倒闭?经营不善?贪污腐败?还是自己工作效率底下,竞争不过东南亚的工厂? 我相信以美国人精明程度他们是肯定会想到这一点的。那为什么工人们还要工会呢?无非图两个字——安逸。

  说了这么多(可能都是废话),我衷心的希望各位能多读书,多学习。不要等到什么都不会进了工厂干了一天活累的半死去网上骂工厂剥削。你要是有能耐就去剥削别人,收获和付出是成正比的,凭什么不学习也想安逸工作?(富二代请无视)

  我想,未来,自动化取代人工后,能留在工厂的只有技术人员和工龄十年以上钻研精通的老工人,剩下的那些只会流水线操作的注定悲剧。人口红利注定减少,社会可能遇到短期动荡,但终归会回归正轨 ,无数人涌入服务业带动服务业经济快速发展。

  讲这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不学习没出路,不学习注定被别人剥削。

  美国工厂观后感800字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结尾处,那精准而冰冷的、代替所有工人的机器人。

  我想,在不远的未来,中国和美国的工人,所要面对的,不仅是自身所处文明的巨大差异,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生存下去的问题。

  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有人悲观地说,这是不可避免的冲突;也有人乐观的说,这正可以发挥互补的优势,相互借鉴,实现共赢。

  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从设立玻璃工厂开始,一直到工厂实现盈利,中美工人共同相处、合作、为同一个目标前进的过程中,这样的差异是如何弥合的。或者说,他们最终在这样的差异中,是如何做到彼此理解并相互尊重的。

  因为如果这样演绎,或许,这部纪录片就失去了它那可贵的真实。

  在美国数十年来“去制造业”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实现了资源在全球的配置。仅仅在中国,就有许多美国企业雇佣了数不清中国工人。苹果手机,沃尔玛超市,通用汽车等等。在资本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美国国内,则因为种种缺乏竞争力的因素,从而陷入了制造业的危机。

  于是,各种曾经繁荣的工业地带,就成了企业避之不及的“铁锈带”。在影片中的俄亥俄州的代顿市,我们看到,失去制造业岗位的,大多是美国的中年人,他们难以实现人生的转型。同中国老工业基地相似的是,年轻人大多已经离开这片萧条而荒芜的土地。而中国福耀的到来,在拓展陌生市场的同时,也企图与特朗普口中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相结合,这听起来颇为怪异,甚至滑稽。

  差异是明显的,甚至是无法妥协的。在中国企业极为重视的效率与奉献精神方面,美国工人和美国法律成了某种障碍。而令企业避之不及的工会,也成了美国工人抗拒中国管理模式的中坚力量。这些有些上了年纪的,身材发福的美国工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为了国内亲人而奋斗的年轻的中国工人所完成的工作量。而企业对工人类似于军事化的管理,和他们毫无怨言的充满危险的工作环境,也使得美国工人在惊叹的同时,产生了抵触情绪。

  显然,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理想工作。在巨大的文化背景和国情的差异中,美国人,更倾向于将福耀变成一家遵守美国法律认同美国文化的公司,而不是改造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努力向中国同事的那种坚忍不拔埋头苦干的精神靠拢。

  这似乎是个无解的问题。尽管中美双方为了不同的目的,尽量要令玻璃工厂在陌生的土地上存在下去,并取得双方都能接受的成功。但,直到影片结尾前,这样的差异,都没有得到最终的弥合。也许,正如结尾的字幕所表达的那样,在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下,来自世界上最辽阔大洋两岸的人们,会最终找到一条彼此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合作之路吧。

  曹总也在反思,制造业究竟给自己,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当然有辉煌的财富和地位,但在无休止的资本滚动下,是无法修复的环境,是不可复生的往昔的宁静和安详。制造业让贫穷的中国农民工,过上了富足和有尊严的生活,也让他们承受着压力和过劳。在资本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新的世界秩序中,曹总的企业甚至在挽救着素不相识的美国工人失业的困境。尽管有着文化的差异,但同为人类中美工人,他们依然是制造业的维持者和受益者。但,影片毫不掩饰地描绘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的危机,机器不再有国别的区别和文化的差异,而且永不疲惫,永不反抗。然而,在冰冷的技术和冷酷的资本相结合的未来,制造业留给人类的岗位,究竟还剩多少?!技术,将使一切不含创造力的劳动变得更为廉价和可替代,到了那时,人类的生存空间,究竟还有多大?!

  美国工厂观后感800字

  Q1: 中国人在美国投资当老板,曹德旺是第一人吗?对于美国人给中国老板打工,美国人自己怎么看呢?

  片中开头有个场景是福耀美国玻璃厂的前台处需要进行布置,一位员工向曹德旺建议挂两幅画,一幅美国的,一幅中国的,老曹说,不了,全部都挂美国的,入乡随俗,不要刺激他们。

  第二个场景是,当工会想要进驻工厂时,记录了支持工会、中立、反对工会的一些员工的声音,而这其中,反对工会的人数仅有两人,而这时片子中反复强调的一点是这是美国的工厂,领导却都是中国人,工人们抱怨到:“我们不想在一个中国式的工厂上班,不想一进入工厂的大门,就离开了美国来到中国。”

  简单百度了一下,搜到了1999年海尔在美国办厂还有2024年富士康去美办厂的新闻,海尔不知近况,富士康据报道已经算是失败。关于曹德旺为什么选择美国,低昂的水电成本和运输成本,以及铁锈带政府补贴下的免费工厂是主要原因。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说,为什么对给中国人打工就这么敏感呢?

  美国人自小接受自信教育,爱国教育,知乎有一个问题是美国人对世界无知到什么地步,无知到什么地步我也不知道,但就以我浅薄的见识来看,无知源于自信,骨子里的美国第一美国至上,(突然想起大清国来了,灭国的时候不也是做着泱泱大国的美梦嘛)让他们不能接受他们的老板竟然是中国人,写到这里突然有点好奇,如果是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呢?也会一样吗? 我想大概是不同的,毕竟他们都是“民主自由”的国家呢。而且西方媒体为了抹黑中国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例如“揭秘”栏目报道中国伟人曾经吃小孩来妄图长生不老~,不知道白脖子们信不信,但是三人成虎,民众被媒体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例子还少吗?

  Q2:两国工厂管理有何不同,原因?

  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着重拍摄了福耀美国工厂和福清工厂的管理方式,以及员工待遇。

  1、在工作时间上,

  美国三班倒,一班8小时,1小时无薪吃饭时间,15分钟带薪休息时间,工资为时薪12.5左右(后面涨为14美元)。周末双休。带薪年假及其他法定节假日;福清,一班12小时,中间无休息时间,(吃饭时间多久并没有拍),工资一月4000-6000人民币。无正常节假日,每年只能春节回家看看小孩。

  2、在工作环境上,

  美国工厂设施俱全,防火消防通道器材都有专门的协会组织检查,并且对于生产线的密度也有要求。片中的一个场景是白人大妈抱怨操作间的消防安全门只有一个,无法在火灾发生时保障人员安全。(为这个大妈点个赞,国内对于安全生产问题还是不够重视,这个大妈后面也是支持工会进厂的主要人士。)另一个场景是叉车女司机愤怒的说不允许自己手下的员工在叉车上放置超重货物。每个工人带着厚厚的防割手套和护目镜。有一个工种需要在摄氏200度的车间内工作,每两个小时一换班,操作工人的独白是:太热了,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会怀疑自己生活的意义所在。之后的画面是工厂的管理者向曹德旺汇报情况并表示会尽快将环境弄的更舒适一些。整体车间环境干净整洁。

  福清工厂,没有拍防火通道和安全设施设备的配备情况,但是,细节处拍摄了,中国工人在厂房外的废弃玻璃渣子堆中的作业,没有防护服,没有防割手套,没有护目镜。而来华学习的美国管理层看到这一幕,不可思议的骂了句F***。后面采访女操作工时,也没用戴护目镜,并且一边采访一边工作,虽然没什么危险性,但我想在美国,这是不可能的。

  再说一下工作量,福清女工一人处理一块玻璃,美国两个壮实的黑人男子处理一块玻璃,看起来速度比福清女工更慢。而另一个拉美裔大妈因为是工会极端支持分子,工厂将她与其他人尽量隔离,被分配一个人处理玻璃,对着镜头说自己肯定完不成工作量,会因此被辞退。

  在工作环境上,福清工厂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人身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达不到这个社会应该有的水平,以前我们没有这个意识,现在应该补起来,符合国情的相关法制应该尽快落实,这一点上,中国差的太远了。中国人的勤劳勇敢不应该成为被压榨的理由。看到这些我真的很难受,世界本就不公平,那样的好生活只因为出生在美国就理所应当吗?明明更努力,可还是赶不上。继续努力,砥砺前行吧!

  3、在员工管理上,

  美国工厂,如果技术人员只告诉了操作工应该怎么做而不告诉为什么,那些工人会觉得不被尊重。工作过程中,会聊天,休息。早班例会上,对组长的任务布置没有回应,几乎完全忽视。

  福清,班小组的军事化管理,大概类似于国内的很多火锅店的员工管理形式,报数拍手喊口号一个不少()。

  其实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其实是中美文化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提倡集体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美国更要平等自由尊重(当然只是单向的,必须被平等自由尊重的对待,但是对非美国人,大体上是没有的)。我的理解是,工作就是工作,不要扯那么多没用的大旗,工作努力认真,是尊重这份职业,也同样是尊重自己的表现。在劳动型密集的产业工厂中,员工的管理是中层领导比较头疼的一件事,在福清,每个人都变成了工厂的底色,变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底色,他们不仅是班组的刘组长、李师傅,也是父母的幺儿,打球的球友,养狗的邻居,我想,什么时候每个人能在工作中是汇入大海的涓流,生活中是独一无二的那朵玫瑰,就好了。

  Q3:文化冲突

  片中的文化冲突的着重点在福耀美国管理层来中学习时参加的公司庆典上,知乎有很多人讨论美国胖大叔为什么看节目看到一半哭了,他后来解释说是因为高兴,或许是或许是别的,至少从视频里我们无法得知究竟为何而哭,最大的可能是被现场欢闹热烈的气氛所触动吧,究竟触动到了他内心的哪些地方我不得而知。

  昨天下午从图书馆回宿舍的路上碰到华人基督教会为新生举办的欢迎活动,在表明非新生身份后仍受到热情的邀请,我和孔孔便抱着蹭一顿饭的可耻心态加入进去,玩了些游戏认识了些朋友吃了一顿中餐,然后有几位基督徒简单分享了自己加入教会的经历和收获,饭后的闲谈时间,我看着每个人脸上的友好笑容,突然想起我的高中同学,在美国读本科时成为了天主教徒,当时我觉得极其不可思议,但在昨天晚上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点,当一个社会缺少了必要的亲情、友情、甚至婚姻纽带,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会将情感需求转移到其他的人际关系链接,譬如宗教和教会。

  在国内,我们抱怨父母管的太多,抱怨人与人的边界太过模糊,抱怨成为一个标新立异的人需要承受多少来自身边人的压力,可当出国感受了礼貌的距离和每天客套性的how are you,总有人觉得太过冷冰,于是宗教和教会也便承担了这样一部分功能。但国内,我们不需要的,传统的文化,强调亲情(你不能跟西方人比独立因为可能20多岁房子首付还要父母出),强调团结友爱,强调56个民族一家亲···

  回到这个抹眼泪的白人大叔身上,我觉得他应该无法理解人们没有统一的信仰但仍可以热热闹闹的、开开心心的聚在一起开一个如此大的趴体吧,他应该是一个很感性、情感很外露的人,否则也不会在那么多人面前无法自控的流泪,我想,这眼泪,不代表同情、不代表伤心、不代表感动,只是百感交集下的宣泄吧。

  美国的经济比中国发达,那么美国的文化就一定比中国先进吗?我想不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就一定是个体的自由发展这一个趋势吗?我想也不是。团结和包容不是两个反义词,为什么一定要丢掉团结去学习包容呢?我们可以既团结又包容还友爱,这是一种不同的文化,我相信也期待这种文化在中国开花结果。

关于美国工厂观后感800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字数约6134字,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门客文学网往后会继续推荐美国工厂观后感800字相关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