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习近平7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五篇,欢迎品鉴!
习近平7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篇1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潮头,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了科学系统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总是有源头的。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近平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对近平的思想和价值观起作用的,并不是标语、口号和高音喇叭的灌输,而是知青岁月那日复一日艰苦的生活和劳动,是当年同我们农民兄弟朝夕相处的那二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对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中,我们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广大青年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习近平7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篇2
中青在线讯(通讯员李京京)4月24日上午,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团总支与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团支部联合召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座谈会。民政部党组成员、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察局、社会工作司)局长詹xx,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部长刘xx出席会议。
詹xx对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团支部来交流座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表示欢迎,他指出,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总书记走向社会的起点,认真读好这本书对于学懂、弄通、读透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上山下乡的时代不会重来,但认真阅读书中故事,仍然能够想象出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高原7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领略那个时代的真实风貌,体会其中折射出的高尚精神品质。
刘xx介绍了全团充分利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一生动教材,围绕对青年进行思想引领这一主责、主业开展的一系列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况,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她认为,年轻干部应当把青年习近平作为学习榜样、人生导师,保持学习状态、葆有为民情怀、勇于经受磨炼,自觉树立健康、正确的成长观。要切实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核心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更加自觉地维护核心、拥戴核心、追随核心。
随后,来自两个部门的30多位青年干部、来自北京锦绣潇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5家社会组织的青年代表分享了心得体会。书中的很多小故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被反复提及,例如初到梁家河村面对“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因为家庭原因在入团、入党、上大学等问题上受到不公正对待和种种考验;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书籍并与实践相结合;到四川认真学习建沼气池并回来帮助全村建设;带领村民打地坝、挖井、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和磨坊;离开梁家河后不忘接济乡亲等等。青年习近平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珍惜光阴读书学习、不怕吃苦敢于吃苦、勇于担当善于谋事、心系百姓多干实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精神品质给参会者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与触动,整个会议过程气氛热烈,与会同志均受益匪浅。
大家纷纷表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谋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常记于心、知行合一,树立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习近平7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篇3
这本书好看到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想起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本由29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
饮其流者怀其源,在知青岁月里,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的一言一行都构成了当代我们青年干部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我们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我们青年干部更应该从这里面吸取营养,跟随青年总书记寻找青春无悔的密码。
树立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40年后的一个机会,习近平与我叹气当时他的思想转变过程,他说当年他思想上准备在陕北当一个农民,并非虚言,当他下决心会梁家河前,曾长时间躺在土地上,望着蓝天,下决心像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这辈子就当个农民吧!”七年的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吧自己当做黄土地的一部分,他用双脚丈量着黄土高原的宽广和厚度,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我们青年干部只有把青春根植在祖国大地,奉献与强军事业,才能无愧于时代和人民。
勤奋学习锻造进取精神。为了找到《浮士德》,习近平拍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在上山下乡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荒凉,习近平始终痴迷读书,几遍身处困顿也不失去对知识的渴望,这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作为青年干部,不要八小时外只玩手机,也需要给自己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习新知识,新理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的答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人格上的榜样,我们要扎根祖国大地,洞察国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7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篇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从“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全方位、全视角的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时间挤一挤还是有的,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时间来看书。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颇为感触,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通过此次学习,我更应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明确自身的方向,了解自己为何学习、如何学习,凝心聚力、不断向前。一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更高的层次上探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二是要提高素质,磨炼作风。要在实际工作学习中不断磨炼自己,积极向身边同事学习;脚踏实地,进一步树立创新意识。三是要培养团队意识。和同事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敢担当,能吃苦,最大发挥集体的力量。
习近平7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篇5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真实地描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经历,再现了习总书记青年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本次支部大会围绕总书记青年时期坚定信念理想、矢志服务人民的奋斗历程展开。
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让习近平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这次学习,让我们明白历史虽然可以告诉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但唯有青春岁月能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很大程度上的人生历程差距都跟青少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息息相关。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习近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和人生的第一步,让我们支部悟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的伟大,明白了人们群众的需求的重要性,真正的了解人民,了解了社会。
习近平热爱读书并通古晓今且涉猎盛广,其中很多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他尤其喜欢唯物辩证法。这点也深刻的让作为博士生的我们意识到,要从整体上辩证的分析问题,而不能独立看待问题;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细致工作;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反复推敲,互相印证。同时,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也可以领悟到,要做到深刻的把握历史规律、历史经验和引经据典,就要加强青少年时期习热爱看书的习惯。
我支部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大家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纷纷探讨。刘子源同学认为生活经历能够反映人的生活过程以及新时期的党员精神。王立锋同学认为,腰弯得越深,路才能越走越远。王伟娜同学认为,通过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使自己对“三农问题”以及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姚星星同学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认为应该学习总书记勤奋好学的和实干创新的精神。韩瑛同学认为,要加强将理想变为现实的能力。李瀚林同学认为,要学习总书记克服生活困难、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我们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一步端正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通过此次学习,我们意识到学习的力量,让我们在未来更加热爱学习,最后我们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学习和了解,进而从鲜活的教材中领悟到了如何把“理想”“学习”“奋斗”个人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对我们以后的工作、生活均具有指导意义。
习近平7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相关文章:
★ 创始人读后感
★ 《四世同堂》1000字读后感
★ 《信仰的力量》读后感
★ 教师花传书读后感2000字
★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后感
★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 彭林说礼读后感
★ 读书心得:2024忏悔实录读后感
★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读后感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
以上就是习近平7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五篇的相关内容分享,字数约6530字,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门客文学网往后会继续推荐习近平7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五篇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