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客文学网 作文大全 邓小平追悼会观后感作文范文五篇(全篇)

邓小平追悼会观后感作文范文五篇(全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邓小平追悼会观后感作文范文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 邓小平追悼会观后感作文

  二十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遗物故事》每晚8点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该片通过大量真实史料,以邓小平生前遗物入手,为观众们讲述了这些遗物背后的故事,还原一个真实的伟人。在今晚播出的两集中,将会通过一个火箭模型和一本书,讲述邓小平毅然带领中国坚定的迈向科技之路和对待台湾问题的胸怀及理念。(2014-12-09 四川新闻网)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遗物故事》上映后获得广大观众好评,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前锋镇场镇居民苟秀君说,这部好作品(《永远的风采——邓小平遗物故事》)是“原汁原味”的,伟人英雄气概势必激励更多观众奋力拼搏,为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前行。据悉,该纪录片通过为观众们讲述邓小平遗物背后的故事,来挖掘邓小平的内心世界、反映邓小平的精神风范和独特人格魅力,让大家看到的是现实生活中邓小平的风采,而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国家领导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伟人。

  正是如此,笔者认为,观看《邓小平遗物故事》既是对伟人邓小平同志的无限缅怀,更是希望每一个国人都要用感恩的心去感谢伟人邓小平同志。1997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中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事实上,《邓小平遗物故事》让我们对伟人邓小平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深深地懂得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技兴国”的真理。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他多次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而在正在热播的《邓小平遗物故事》第13集记述了在1977年,当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他选择了一条带领中国走向辉煌的路——科技。对当时而言,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这条路该怎么走,这条路将走向何方,这一切都需要邓小平逐一解决。面对这种种挑战,他毅然带领中国坚定地迈向科技之路。

  由此,《邓小平遗物故事》充分见证了科技的力量,这是被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正因为此,通过观看《邓小平遗物故事》,让我们更加深深地体会到,中国科技事业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邓小平同志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论断,得益于邓小平同志开辟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先河,得益于邓小平同志确立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针,从而让每一个国人对伟人邓小平同志产生无限的敬仰之情。

  睹物思人,催人奋进。《邓小平遗物故事》是我们党员干部的“精神营养”,我们要从中吸取营养,学习伟人相信科学,崇尚科学,坚持真理,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学习伟人崇高的精神风范、鲜明的革命风格、高尚的品德情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认认真真践行“三严三实”,切切实实转变工作作风,凝聚改革共识,汇集时代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2篇: 邓小平追悼会观后感作文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向何处去的紧要关头,邓小平毫不犹豫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才奠定了国家快速发展的基础。世易时移、星河斗转,几十年过去了,虽然今天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体制机制的痼疾等各种矛盾相互纠结,但重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领悟他对改革“稳”与“进”的辩证认识,对全面深化改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无独有偶。今年4月28日,正乘船考察长江黄金水道的李克强总理走上甲板察看航道情况。李克强说,我们正溯江而上。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也正是这样,一路航程要不断涉险滩,过暗礁,闯激流。我们的改革在探索中前行,要行得稳,才能走得远。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对改革共识。虽然改革已进入“涉险滩、闯激流”的关键时期,但改革关系到我国能否赢得发展机遇、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强军梦、强国梦的实现。民族复兴何时到来,依赖于改革的决心和魄力。因此,改革要“行得稳”、更要“走得远”,只能在力度越来越大的“进”之中化解各种矛盾、破解各种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好全局和局部的配套、渐进和突破的衔接、眼前和长远的结合,抓住群众最期盼的事情,抓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实处。

  “吃水不忘打井人”,今天的改革,正是沿着前人开辟之路的向前。走好深化改革之路,就是对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最好缅怀。当然,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成果,不仅要有驾驭复杂矛盾的智慧、勇于担当责任的勇气,更要有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

 

第3篇: 邓小平追悼会观后感作文

  读书作为邓小平的一个爱好并不广为人知,他在南方谈话时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让人们误以为,邓小平是个不怎么读书的人。其实,邓小平一生酷爱读书,并且博览群书。(2014年8月21日《人民政协报》)

  可以说,纵览古今,凡志存高远者,大抵爱读书,善于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运用于实践,造福社会。邓小平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从来没有放松过读书学习。正是他把读书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革命战争和革命建设中具有真知灼见,永远走在时代前面。

  据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回忆,邓小平看书“从来不在上面写字,连个道都不画,熟记在心,融会贯通。不是那种记啊画啊的人,一切都是在脑子里,一种精神的领悟。他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邓小平读书的爱好不为人们所知,恐怕和他的读书习惯有很大关系。他生前用过的书房有40多平方米,大半屋子堆着的都是曾经阅读过的书籍,囊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但他从不做读书笔记,很少评点所读的作品。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说:“我们家的藏书,什么都有。中国历史方面的,中国文学方面的,外国文学方面的,还有许许多多外国历史、回忆录、传记、哲学等方面的书。当然,还有许多马列主义书籍。”卓琳回忆邓小平有“三爱”,其中之一就是爱看中国历史经典书籍。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是《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他还通读了二十四史,特别爱看《三国志》。

  笔者认为,面对邓小平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读书习惯,我们许多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应该感到汗颜。读书,对领导干部而言,既是提高执政能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提升素质、增长才干的内在需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时移势易,要跟上形势的发展,应对时代的挑战,靠“拍脑袋”不行,靠“跟着感觉走不行”,靠“昨天的知识”指导今天的工作更不行。

  实践早已证明,一个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勤奋程度,决定着他的思想深度,决定着他的施政力度,决定着他的群众威信度。一个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但一个好的领导必须是一个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的人。不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这样的领导干部,说起话来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办起事来眼光短浅,盲目决策,工作推不动,下级不服气,在群众眼里,自然也是“面目可憎”……试想,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么能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又怎么能承担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正因如此,笔者感到,重温邓小平读书趣闻,既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告诫。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就要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否则,就很难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4篇: 邓小平追悼会观后感作文

我1940年参加革命,加入革命队伍不久,就知道了邓小平的名字。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名扬四海,更是无人不知。但是我第一次见到邓小平同志,是在1960年1月。当时,他来海南视察工作,我在万宁县委任第一书记,在兴隆华侨农场接待了他和一起来视察的彭真、李先念、杨尚昆等国家领导同志。我直接向他汇报工作。第二次是1962年1月,在全国七千人扩大会议上。当时海南行政区区党委第一书记杨泽江同志带领包括我在内的44名代表参加会议。杨书记交代我任代表团秘书,由于工作之便,在开会的一个月时间里,我经常听取邓小平、杨尚昆同志对会议活动的直接指示、传达和情况上报。

这两次见面,虽然在革命斗争和工作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时隔50多年,对小平同志当时的一些行动表现和谈话指示内容,我依然难于忘怀、记忆犹新。

1960年他在万宁兴隆视察时,我在南林农场高隆田洋路边迎接他。参观橡胶林段时,一下车我便上前迎接握手,当时陪同他来的是一位广东省委领导。这位下车时看到田洋中的稻苗长得不太好,有点不满意,就问我说:“为什么田里的稻禾长不好呀?”我回答说:“这块田洋酸性重,所以长得不好。”小平同志这时马上把话接过来说:“没有关系,加加肥就成了。”我当时就被他这种了解基层,体贴下级的情怀感动了。在兴隆招待所吃完饭后,他没有休息便要我们向他简要汇报“大跃进”和“公社化”的情况。我谈到“一大二公”遗留下的问题很多,在公社的所有制和经营管理上,群众又强调要小,核算单位要小,甚至要求粮食生产、生猪生产包到户的要求,群众信心满满地说,这样保证生产搞好。小平同志点点头说:“好、好,你们可以试点看看。”他心系百姓,倾听并重视群众意愿的实事求是作风令人印象深刻。

在1962年著名的“七千人大会”上,经常有会议情况的汇报会传达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他强调这是总结经验教训的大会,要开好,一定要大家讲真话,讲实话,反映来自群众的意见。2月6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讲话。根据我本人的会议记录,邓小平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的民主生活,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他对当时在党的建设、党的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讲得很尖锐,特别是他实事求是地讲了“大跃进”“公社化”发生的错误的责任问题。邓小平的讲话对与会同志震动、教育很大。

第5篇: 邓小平追悼会观后感作文

     他个头不高,却总是站得很高,看得很远。他的语言平实,却总是蕴涵着深邃的思想,道出人民的诉求。

    他曾经说: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

    这是他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30年前,他带领中国人民跋山涉水,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30年过去,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他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强大、繁荣和蓬勃生机,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富裕、安定和美好生活。

    30年改革开放,30载春华秋实。当人们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时,邓小平的名字总是一次次被人们深情提起。

    此时此刻,在互联网上搜索“邓小平”,会得到数以千万计的相关结果;而要在当代中国人心中搜索这个名字,那将是一种共同的真情实感——小平,我们永远怀念你!

    没有经历过劫难的磨砺,不会懂得希望的宝贵;因他而改变命运的人,深深怀念着他

    1977年12月,还在北京密云农村插队的刘学红,“欣喜若狂”地走进了高考考场。在邓小平亲自过问下,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敞开,一代人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对他老人家的感激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已是北京某著名网站负责人的刘学红说。

    一年后,也是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邓小平理论,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和政治遗产。”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说。今天,我们党概括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名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都是以这八个字为思想发动力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已成为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座右铭。

    “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今时今日,感怀30年来的变化,这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感激。

    没有改革开放的勇气,不会拥有收获硕果的幸福;因为他而创造奇迹的人,深深怀念着他

    1979年,邓小平在南中国海边画下“一个圈”,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大特区应运而生。从此,中国向世界敞开胸怀。

    1984年,邓小平来到家家都是“万元户”的宝安县渔民村,看到了中国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希望;上世纪90年代初,88岁的邓小平再度亲临深圳视察,鼓励深圳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30年弹指一挥间,不仅深圳的经济规模已由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也从 1978年的3600多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近25万亿元。

    要让全国人民都种一棵发财树——这是30年前,邓小平在深圳植树时许下的心愿。

    言犹在耳。因为他而创造奇迹的人们怎能不敬仰他、怀念他。在正对深圳市新中心区的莲花山顶,邓小平的铜像俯瞰着这片热土。在这里,他迎风迈步、神情坚毅,专注地望向高楼林立的深圳市区。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来看望他,从祖国四面八方送来的鲜花,一年四季开放在他脚下……

    没有尝过贫穷的滋味,不会理解致富的渴望;因他而过上好日子的人,深深怀念着他

    “总的说来,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这是1980年,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后,为农民包产到户“平反”的重要讲话。

    30年过去,中国把占全部人口四分之一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不足全部人口的2%。

    一度停滞的中国,因为千千万万努力追求新生活的个体,开始重新焕发出活力。1978年,北京前门大栅栏街道办事处的干部尹盛喜毅然辞职,带着几个返城的待业知识青年办起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外驰名的老舍茶馆。

    让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这是邓小平从16岁离开家乡,终其一生不懈奋斗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党宗旨,更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夙愿。

    30年间,中国人不仅告别了买布要券、吃粮凭票的物质匮乏年代,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更加自信开放。

    “有好法子就有好日子。”在今年36岁的北京地图调查员孙宝全看来,日新月异的变化都和他崇敬的邓小平密切相关。“整个国家都在按照他的‘法子’向前发展,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没有他乡思归的漂泊,不会懂得血浓于水的真情;因他而回到祖国怀抱的人,深深怀念着他

    30年前,香港人伍淑清在政策鼓励下,投资成立内地“第001号中外合资企业”。如今,企业越做越好,伍淑清自己也应邀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她经常想,邓老如果知道这些,应该会欣慰吧。

    为了香港,邓小平曾把一本香港地图摆在办公室案头;为了祖国统一大业,他集中全党的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他最后的岁月里,他说:“等香港回归祖国后,我很想到那里走一走、站一站,哪怕是坐着轮椅也要到祖国的这片土地上看一看。”

    可是,就在距离这一刻只有一百多天时,他却永远地离开了。

    “邓公,我们来看您了!”——2004年,《世纪伟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展览》在香港举办,人们冒着滂沱大雨,久久凝视着他的铜像。

    小平同志离去时,按照他的遗嘱,骨灰撒向大海,随着波涛拥抱祖国的大地。在他离去后的11年中,香港、澳门先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内地与香港、澳门先后签订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在港澳地区变成现实。

    与此同时,海峡两岸人民的交流交往也不断加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在全体中国人的心中不断凝聚。

    深切感受过祖国的美好,更强烈地期盼民族复兴;因他而为世界瞩目的中国人,深深怀念着他

    2008年8月3日,奥运火炬从邓小平的家乡广安出发,开始在刚刚遭受过特大地震的四川境内传递。“祥云”火炬飘过邓小平故里,向灾区传递着奥运梦圆的喜悦。

    中国家喻户晓的“抗震英雄”蒋敏说:“我会微笑,让大家忘记悲伤,重新开始,因为我的家乡依然美丽。”

    一场地震,使中国人民感受到强大祖国的后盾,从而释放出积蓄已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没有30年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就没有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就没有神舟七号的太空遨游和中国人的太空漫步……没有30年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人扬眉吐气和从容自信的新时代。

    历史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轮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开辟的航道上继续劈波斩浪、浩荡前行。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邓小平的深情告白。

    他的一生,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放在心中,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位一生经历“三落三起”、饱经风霜的老人,以巨人之手推开了历史的闸门,用永远年轻的思想,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载满幸福的新路。

    怀着深切的感情,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参观者来到小平故居,在留言簿上写下质朴的话语:你让我们填饱了肚子,用上了票子,住上了房子。我们永远怀念你!

    怀着深沉的热爱,一代代中国人口传心授着他的故事,在他开辟的道路上行进。

    这位世界公认的伟人,没有墓,没有碑。但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他最好的墓志铭。亿万人民的怀念就是一座无形的不朽丰碑!

邓小平追悼会观后感作文相关文章:

★ 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的作文

★ 建军大业观后感200字

★ 长津湖观后感800字作文

★ 重生观后感1000字

★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观后感

★ 红色云展厅观后感

★ 高考作文素材: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录

★ 建军大业观后感1500字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

★ 学雷锋做好事心得体会作文600字

综上所述,介绍邓小平追悼会观后感作文范文五篇就到这里结束了,注意,选择正确的方式,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希望我们的介绍能帮助到您,更多请关注本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