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1000字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1000字
影片中的三名司法工作者反映了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三种典型思想:老冯代表我们老一辈的基层法官,他有着丰富的法学知识,充分的办案经验和人生阅历,是乡土型法官的代表,他是一个将自身的法学专业知识深入的运用到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实践中,充分的尊重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传统,有自己的底线,同时也有法律信仰的基层老法官。
杨阿姨是少数民族,她因为20世纪70年代的民族司法人员选拔被安排到法院工作,一生没有结婚。她是一个没有专业知识但道德素养很高的书记员,在工作期间,一直跟着冯法官一同办案,喜欢用她特有思路和想法解决纠纷,虽然并没有当事人在她的劝说下达成和解,也没有老冯的睿智和办案点子多,也没有阿洛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但是,杨阿姨的形象在影片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喜欢用道德的立场上来处理案件,因为她的法律专业知识方面不足,从人情的角度对当事人来进行劝说,是典型的人情式法官的代表。因此影片从一开始就强调在法官职业化的背景下杨阿姨不可能再在法院工作。
阿洛是法学专业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他代表的是理想化的司法制度,是西方现代化法官的代表。他拥有丰富的法学知识和法官的职业素养,但在这种地处偏僻的民族地区却根本毫无用武之地。在电影中阿洛始终不能理解老冯将一个被两妯娌争夺的罐子打碎,自掏腰包平分两份赔付;一起债务纠纷中,老冯高价购买了可怜巴巴的借款人的小猪仔…阿洛在这种巨大的观念冲突下萌生了逃避的念头,最终却因为老冯的去世只能继续坚持下去。可以说阿洛所代表的是理想化的司法制度与理念,但这种制度与理念在民族风俗浓厚的地区并不能很好的适用,甚至会直接产生冲突。
《马背上的法庭》彰显着“让法官多走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着中国司法的“人民性”,让法治更具有人心的温度;马背上的法官,用一个个脚印践行着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用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解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用一份份公正严肃的判决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山路蜿蜒,众声喧哗,他们面对各种曲折、尴尬、质疑、冲撞,甚至孤独而行,坠入悬崖……
观看该电影,我认为作为新进职场的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向各位前辈学习工作经验以及生活经验,做到人民利益为先,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让老百姓打官司不求人之执行不求人”的目标,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以每个执行案件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以生活中的点滴演绎为民情怀。
【篇二】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1000字
在文章的开头我想问几个问题,但不知道大家会是怎样回答。为什么他们选择了条件艰苦的乡村?为什么他们不顾群众的误解而依然翻来覆去地做群众工作?为什么他们在办案时自己掏钱来解决那一个又一个的民事案件?为什么老冯视如生命般地守护着国徽?
《马背上的法庭》正反映的是我的家乡的法治情况,当我和我的同学一起观看那三位法官的生活、工作条件时,一方面是满满的感激,另一方面是满满的心酸。2006年的小凉山沐浴在党的温暖政策中,但这里的法治道路艰难而曲折。那时候的那个地方没有乡村法庭,当需要开庭的时候,老冯他们随便找个地方挂上象征国家权力的国徽就开始行使国家审判权,没有桌椅,他们就站着工作。没有床,他们就围着火塘打着地铺睡觉;没有大鱼大肉,他们只煮一壶浓浓的茶,烧几个糊了的土豆,一把盐,几根青椒。没有电灯,当他们想念家人的时候,就拿起家人的照片透过微微的火光来看看。虽然我家没有在那个农村,但是我听说过那个地方交通不便,来来往往的运输都靠人背马驮。这样的工作,这样的生活相信大家都觉得很不容易。
法律是管理国家事物,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把亮剑。但是,法律本身不与其他社会规范相冲突。特别是在法的实施中不久要依法办事,而且要结合其他社会规范,即要合法也要合理。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中的法官老冯在办案的时候,即遵守法律法规,也看重人情;即着眼于当事方的经济,也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民风民俗。老冯在其中即扮演着法官的角色(运用法律行使国家审判权),也在其中扮演着长者的角色(用长者的理、智教育年轻人)。
《马背上的法庭》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三位法官生活、工作之艰苦,更值得我们效仿的是他们的工作热情。写到这里我不经要问:是什么力量使他们永不放弃地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很热情地工作?
第一,是三位法官对国家法律的信奉。电影里我相信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老冯对国徽的敬重,无论是在途中运输国徽,审判中摆放国徽,还是国徽被盗时的焦急。这一切都体现出国徽对老冯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三位法官对国家权力的负责。
第二,是对工作的热爱。日日夜夜他们坚守工作岗位,不放弃,不退缩,不怕苦,不怕累,始终坚守在法治的一线。对工作态度是无私的,纯洁的。
第三,是对边疆,特别是贫穷地区的同情。作为一名法的使者,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身边的人感受到司法的公平公正而露出满意的笑容;作为一名对边疆有感情的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边疆的人民因自己的付出而露出满意的笑容。热爱边疆,心系边疆,建设法治边疆是老冯等三位法官生活工作的全部。
通过《马背上的法庭》,我想作为一名法学生我必须热爱法律,我愿意为我的家乡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胸怀大志在这意气风发的年轻时代,刻苦钻研法律知识,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培养一颗忠于法律的、积极的心。用法律思维来塑造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能够建设家乡法治文化的人,使自己早日成为中国法治的建设者。
【篇三】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1000字
一月十三日下午,我们全班同学共同观看了《马背上的法庭》,影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抢眼的美景,有的仅是朴实无华的云南彝族地区的日常生活,为了小事而争吵不休,此时法官出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安宁,此影片反映了民俗与法律冲突的解决,乡间的传统流传久远,对人们心灵的影响至深。在当今的俗人社会中,法律所起的作用又有多大呢?当法律与民俗相冲突时,法官又该怎么做呢?
影片共讲述了5个小案件,案件一是妯娌争菜坛子,谁也不肯让步,最终法官把菜坛子砸了,掏出了5元钱,让两个人去分钱,然后去各自买坛子;案件二是猪拱罐罐山(猪拱祖坟),阿洛以没有当事人而不予受理,正当两家争论激烈的时候,老法官老冯感到,老冯说陪一场法式加一头猪,但是猪的女主人不让牵猪,最后老冯签了猪,阿洛说法官牵猪有损法官的形象与尊严。案件三是羊吃庄稼,依据村规民约,羊成了被吃庄稼主人的羊了,阿洛没有顺从他岳父的不讲理的行为,遭到妻子被关的恶果……
法律应该首先被信仰才能被遵守,但是在那么遥远那么偏僻的小山村里,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法律的含义呢?但是他们照样过着井井有条的生活,忙而不乱,族长用其自身的威信守护着整个族里的安宁,可见民俗的作用不可低估。
在我们大力推行法治的今天我们一定不要只是一味的固守法律的规定,要学会变通,这是不是就代表没有法治了呢?当然不是,这只是我们对法治的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乡俗也要处理好,只有兼顾,才能使我们的法治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接受需要过程,信仰的形成也需要过程,稳中求发展,我认为这也是和我们中央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建设相适应的。
综上所述,介绍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1000字精选3篇就到这里结束了,注意,选择正确的方式,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希望我们的介绍能帮助到您,更多请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