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渗透生态文明数学教案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渗透生态文明数学教案1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因子,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被人们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在语文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其实,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发掘,进而加快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以此来弥补这一缺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一、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并不鲜见。
苏轼在遭受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歌和散文,其中渗透着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会,也蕴含着对人生的通透体悟,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以物为友”的态度——“侣鱼虾而友麋鹿”,尔后又借“主人”之口表达了自己“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对待自然之物的这种平等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并且能够从自然界中能够发现生命的智慧,汲取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精神生态的宝贵财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翰林学士的眼里,与不懂人语的白鹿为友,也比与那些俗气腐朽的权贵为伍强,体现出清洁的人格追求。可惜我们后人未能继承这种与自然为友、与万物为友的思想,近代以来,国人甚至觉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落后的,接受了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然”的思想,将自然当成了征服的对象,把万物当作了可供自己随意支配和攫取的东西,酿成了现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灾难。而物欲膨胀、不注意洁身自好、与品行恶劣甚至是腐败的权贵同流合污,更是导致一些人精神和人格堕落的原因之一。
二、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以物为友,以平等的视角观察万物,人与物便有了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感受。自然中万物的悲喜,同样牵动着人的悲喜,春花的凋零,春天的远去,能够引起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深思和悲情伤怀。他们更由此联想到人类社会的相似命运,进而思考自然、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与出路。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表现了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对被人类宰杀的动物的无限怜悯之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道:“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作者哀叹因扭曲的审美思想而造成的病梅的不幸命运,同时也是在哀叹和病梅一样的被黑暗体制扼杀的人才的命运;对病梅和人才的命运的哀叹,实质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忧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喊出了知识分子盼望学为所用、为国建功的心声,也体现了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写自己和愚溪的“无以利世”的同病相怜之情,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树木“硕茂”“早实以蕃”“寿且孳也”,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同时,同样渗透着深深的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三、护物有责的敬畏生命伦理
以物为友,怜惜万物进而发展为对自然界万物的爱护、保护,甚至对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尊重生命、生命平等思想的升华。
在《病梅馆记》中,龚自珍表达了自己对病梅的深深怜惜之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有感于此,作者购买病梅三盆“乃誓疗之„„必复之全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行动,除其象征意义之外,确实蕴含着对被扭曲的梅树的深深同情和爱护之情。这种思想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根基,而这在以往是被我们所忽视的。
史怀哲希望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推广到人与动物之间,他说:“同情动物是真正的人道要素”,“人类与生物建立兄弟般的关系正是来自天国的福音”。史怀哲在《我的呼吁》中说:“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是可以由人而推及于物的,人对物有怜惜之情,有爱护之情,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在《寡人之于国也》之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指出了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看作是对现代人掠夺式发展的警钟。
四、物我谐和的生态美学理想
《论语·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们的志向,曾皙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这番话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活图景:几个人在明媚的春光中沐浴完毕,愉快地吹着风、唱着歌儿回家去,轻松、温馨而宁静。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心境因自然景物的幽静而清静,而清净。人心的清静、清净与自然的清新、明净相谐共振、融会贯通、平衡和谐,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乐曲。这是自然生态、精神神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是人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
渗透生态文明数学教案2
跨世纪的人才必须符合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要求,把我们的接班人培养成具有现代意识的人,而环保意识是现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保教育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数学课程解读》中明确指出:这次课程改革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教育、环境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等;而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数学课程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极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它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者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中的环境因素,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实现数学课程与环境教育的整合,使学生不仅在数学学科中学到数学知识,而且受到环境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确定教育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1、目标是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在小学阶段,环境教育应注重环保意识的起步培养,教育学生从生活的点滴做起,通过感知、体验自然培养起朴素的、根深蒂固的环境意识,因此我确立的教育目标是:关心——知识——意识——实践。具体来说,关心:要深化个人对社会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性;知识:对社会总体环境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对自己家乡海洋环境状况的认识;意识:明确个人对保护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强烈意识;实践:能为解决个人和社会的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的实践行动,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观念是教育行动的航标。教师的环境教育观念须具备以下几点:
(1)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就是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当然环境教育也不例外。环境教育以人为本,是要全面认识环境教育的价值。它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将社会需要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而且要注意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确立综合发展观念。环境教育的着眼点不仅看学生的环境道德发展,而且要通过环境教育促使全面发展;不只看他一时环境道德的提高,而且要着眼于他长远的发展。
(3)确立系统教育观念。我们要把环境教育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全方位地实施环境教育。从教育者方面看,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工都是环境教育工作者,人人肩负起环境教育使命;从环境教育内容方面看,要求教育的内容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使学生的环境道德水平在不断提高、深化。
(4)确立自身环保意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明确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要求,使之具有计划性;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教育因素,把教育和数学有机结合,使之具有整合性;结合教学实际引入国际国内环保新成就,增加教育信息量,使之具有开放性;制定教案时,考虑到与知识能力同步进行的环保教育,使之具有协调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1、环境教育内容了然于胸,环境教育契机适时把握
在某种意义上讲,课本、教材已不再是我们老师上课时所局限的内容。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使教材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所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并不是提倡每堂课都要进行环境教育,只有适用于环境教育的内容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就要求我们教师细心研究教材内容,对其中的环保内容做到了然于胸,这样才能灵活有效地抓住时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发现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保护生态平衡和热爱自然的教育内容,现整理如下:可进行环保教育的项目主要内容
环境意识爱护植物意识
1、学校花坛里有多少盆花?
2、同学们种向日葵,棵数和幼苗叶子数量的计算
3、同学们植树,求树的棵数
4、计算草地面积的计算
5、森林里树的棵数
6、我国花卉品种的计算
保护动物意识
1、有关动物只数的计算
2、动物寿命的计算
3、动物消灭害虫数量的计算
4、动物在自然界中玩耍的图保护水源意识
1、小猫钓鱼
2、动物在水中嬉戏图
3、计算水中鱼的条数
4、桂林山水
保护耕地意识有关耕地的问题解决
节约能源意识
1、家庭节约用水、用电的问题解决
2、节约用纸的问题解决
环境知识
1、世界上的鸟及动物之最
2、中国部分濒危和受威胁动物数种
3、植树节(3月12日)世界环境日(6月25日)
4、世界部分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中国8.18,德国50.0)
5、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从建国初期的0.167公顷减至现在的0.08公顷,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60位之后。
6、全球人口、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及各省人口
7、地球陆地、海洋总面积
8、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四百五十亿双,需要砍伐二千五百万棵树
9、一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约32吨,一天可从地下吸出约85吨水
10、生产2000张贺卡要消耗一棵3米高的树;据调查,北京市每年圣诞节至春节的贺卡量达3000多万张,相当于砍伐10年生树木1万多棵环境行为
1、以春游为背景的解决问题
2、以打扫教室卫生为背景的解决问题
3、以参观自然博物馆为背景的解决问题
4、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为背景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5、以学生收集易拉罐和矿泉水瓶为背景的解决问题
6、以统计方法调查各地降水量、家庭用电用水的解决问题
7、以收集废电池为内容的计算和数的认识
8、以环保小队进行环保大行动的计算及解决问题
9、以节约用水为内容的解决问题
10、以节约用纸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2、环境意识培养重中之重,良好环保习惯从小养成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中所渗透的环境内容可以分为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而环境意识所占的比例稍大些,这说明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多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良好环境的熏陶,以便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新教材图文并茂,大部分插图都包含着环境教育内容,如“我们的校园”,让学生看到校园里整洁、优美的环境,在让学生数数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校舍、操场、游泳池„„是我们每个小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
又如,新教材中呈现了许多动物的图片,第五册还出示了中国部分濒危和受威胁动物数种统计表,从这些数据当中激发了学生保护动物的情感,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它们濒临绝迹,使学生树立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3、“解决问题”模式有效应用,节约资源意识逐步渗透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以环境保护为背景的“解决问题”题型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也是因为这种题型表述性强,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这说明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意多结合应用题的教学进行环境教育。在学生当中浪费水和纸张的现象很普遍,通过应用题教学渗透节约意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他们误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通过环境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此外,还可结合应用题教学进行节约用纸以保护森林资源教育、海洋资源、保护耕地、节约能源和控制人口意识的教育。在教学应用题时通过合理改编穿插进一些环保知识:一棵树一天的氧气排放量、一个家用水龙头一天的流水量、近年来二氧化碳的增长量„„具体内容表格中已列举。
4、依据年龄特征合理安排,环境教育目标分步实施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年龄阶段都表现出与其它年龄阶段相区别的一些典型的特征。所以,在进行环境教育时应针对儿童年龄特点采取在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目标,分步实施环境教育,逐步提高要求。低年级通过渗透,让学生粗浅地认识和了解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体会大自然的美丽,能自觉地爱护花草树木,激发美感,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可采用游戏等方法渗透;中年级可结合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环境知识,培养较强的环境意识,参与一些爱护和保护环境的简单实践活动,可采用数据渗透、编题渗透;对高年级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对环境进行初步观测、统计和分析,为解决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可采用实践活动和小课题研究的方法渗透。
四、加强实践活动,提高环保能力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能力。
1、与环境节日相结合。借助6月5日世界环境日、3月12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提高了环保意识,增强了热爱环境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数学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2、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让环境教育的内容尽量贴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使学生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如:让学生了解我们每天产生多少废物,如何减少废物;让学生知道我们产生的废物哪些是可再利用的,哪些是不可再利用的,可再利用的应反复使用。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利用废弃物制作一些学具,变废为宝,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寓环境教育于数学课中。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之后,可以在练习拼摆组合图形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用火柴、废纸板和旧台历纸来制作各种图形并进行拼组;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废弃的各种长方体药盒、牙膏盒、饮料盒、火柴盒等作为学具使用;在教学《圆柱体体积的认识》时,还可让学生收集废弃的圆柱形易拉罐作为学具使用;在第七册教材《你寄过贺卡吗?》一课中,让学生知道了少寄贺卡的好处后,可以让学生用旧台历和废弃报纸、杂志做环保贺卡,让学生知道节约用纸,拯救树林!
3、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在学习《年月日》后,让学生说出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国家为什么要定3月12日是植树节,植树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以后,再追问学生:“你能说出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吗?如果现在你不知道,课后可以查阅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下一堂课进行交流。”课后学生通过翻查日历、报纸等知道了与环境有关的节日除了植树节还有爱鸟周、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学生通过课外查阅,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
《统计》这块内容在新教材中分好几个阶段来完成:统计动物的数量(第三册)——某地区1994年到2003年沙尘天气情况(第六册)——城乡人口统计、由于绿化程度不同而导致各地降水量不均统计表(第七册)„„所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布置不同的调查统计任务,如调查家里每月水、电、煤气使用情况并制成统计表、调查家里每天垃圾数量、调查舟山海洋资源和海水污染状况等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提高了能力,从而诱发了学生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良好动机,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保护环境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国民工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也符合陶行知先生的课程观,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形势需要。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立足生活教育、绿色教育,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善于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渗透生态文明数学教案3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因子,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被人们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在语文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其实,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发掘,进而加快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以此来弥补这一缺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一、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并不鲜见。
苏轼在遭受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歌和散文,其中渗透着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会,也蕴含着对人生的通透体悟,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以物为友”的态度——“侣鱼虾而友麋鹿”,尔后又借“主人”之口表达了自己“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对待自然之物的这种平等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并且能够从自然界中能够发现生命的智慧,汲取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精神生态的宝贵财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翰林学士的眼里,与不懂人语的白鹿为友,也比与那些俗气腐朽的权贵为伍强,体现出清洁的人格追求。可惜我们后人未能继承这种与自然为友、与万物为友的思想,近代以来,国人甚至觉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落后的,接受了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然”的思想,将自然当成了征服的对象,把万物当作了可供自己随意支配和攫取的东西,酿成了现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灾难。而物欲膨胀、不注意洁身自好、与品行恶劣甚至是腐败的权贵同流合污,更是导致一些人精神和人格堕落的原因之一。
二、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以物为友,以平等的视角观察万物,人与物便有了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感受。自然中万物的悲喜,同样牵动着人的悲喜,春花的凋零,春天的远去,能够引起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深思和悲情伤怀。他们更由此联想到人类社会的相似命运,进而思考自然、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与出路。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表现了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对被人类宰杀的动物的无限怜悯之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道:“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作者哀叹因扭曲的审美思想而造成的病梅的不幸命运,同时也是在哀叹和病梅一样的被黑暗体制扼杀的人才的命运;对病梅和人才的命运的哀叹,实质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忧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喊出了知识分子盼望学为所用、为国建功的心声,也体现了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写自己和愚溪的“无以利世”的同病相怜之情,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树木“硕茂”“早实以蕃”“寿且孳也”,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同时,同样渗透着深深的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三、护物有责的敬畏生命伦理
以物为友,怜惜万物进而发展为对自然界万物的爱护、保护,甚至对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尊重生命、生命平等思想的升华。
在《病梅馆记》中,龚自珍表达了自己对病梅的深深怜惜之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有感于此,作者购买病梅三盆“乃誓疗之„„必复之全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行动,除其象征意义之外,确实蕴含着对被扭曲的梅树的深深同情和爱护之情。这种思想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根基,而这在以往是被我们所忽视的。
史怀哲希望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推广到人与动物之间,他说:“同情动物是真正的人道要素”,“人类与生物建立兄弟般的关系正是来自天国的福音”。史怀哲在《我的呼吁》中说:“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是可以由人而推及于物的,人对物有怜惜之情,有爱护之情,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在《寡人之于国也》之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指出了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看作是对现代人掠夺式发展的警钟。
四、物我谐和的生态美学理想
《论语·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们的志向,曾皙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这番话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活图景:几个人在明媚的春光中沐浴完毕,愉快地吹着风、唱着歌儿回家去,轻松、温馨而宁静。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心境因自然景物的幽静而清静,而清净。人心的清静、清净与自然的清新、明净相谐共振、融会贯通、平衡和谐,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乐曲。这是自然生态、精神神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是人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
大家可以参考小编上面的渗透生态文明数学教案精选三篇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帮助,如果您喜欢,喜欢推荐给大家哦,我们网站会为您提供更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