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十年国家变化心得体会集合6篇,欢迎品鉴!
十年国家变化心得体会1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呼伦贝尔4月10日电 题:生态之城何以绘就山水画卷?解锁边境小城的“保鲜”秘笈
进入4月,中国北疆冰雪消融,嫩芽破土,迎来新一轮万物复苏。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麓,呼伦贝尔草原北端,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209万公顷原始森林、27万公顷天然草场、“亚洲第一湿地”,81条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构成了中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
多年来,这座以“原生态”闻名的边境小城绘就出一幅灵动壮美的山水画卷。
生态之城何以“保鲜”?近日,记者探访并解锁这份秘笈。
一座城、一群人的“全生态”故事
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到38.23%和92.6%,额尔古纳保持了森林、草原、河流、湿地完好的生态本底,也成为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刘东是卡密山村村民,打小喜欢野生动物的他自发成为野生动物保护员,在保护野生动物的这些年里,他与草原上的狐狸、野兔、猫头鹰成为“好朋友”。“每每大地复苏,这些‘朋友’隔三差五来看我。”
当“全生态”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色时,不仅摄影爱好者能频繁地拍摄到狐狸、狍子、猞猁,以及各种鸟类的影像,野生动物入户“做客”也成为家常。
前段时间,花木兰生产队的李xx家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只野生小白狐。
据李xx推断,小白狐可能是因为饥饿才到她家寻找食物的。于是,她和女儿负责起了小家伙的起居饮食。
之后的几天,小白狐每天都会跑到她家讨要食物。
“有的时候,吃饱喝足后,小家伙躺在柴火堆上,惬意地晒着太阳睡觉,还时不时和院里的小花狗一起玩耍,俨然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李xx笑道。
边境草原上的“巴特尔”
进入防火期是王学金最忙的时候。每天除了要照料好自家的牲畜外,剩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管护边境草原上。
额尔古纳市边境线长673.11公里,约占内蒙古中俄边境线的64.4%。黑山头镇西部、西北部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边境线长130公里。
在这片草原上生活了十多年的王学金是黑山头镇六卡边境流动哨所的负责人,也是边境草原的义务管护员,对于总面积30余万亩的六卡草原,他再熟悉不过,也有着很深的感情。
“我每天都会不定时去巡查,彻底阻断破坏草原的行径。”王学金说,“草原上少一根药、一棵草,我都心疼啊。”
据了解,由于额尔古纳市监管的边境草原范围较大,各人口聚集点相距较远,因此,在各乡镇、牧场有很多像王学金这样的义务管护员,协同政府部门共同保护草原的生态安全。
在这方边境草原上坚守的“巴特尔(蒙语,意为英雄)”们心中,他们世代接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也必然有与生俱来保护草原的责任。
“化茧成蝶”的“美丽经济”
每年从4月初到11月,赵红松和父亲都会一天24小时轮流守护在赤芍花周围,精心的养护只为在花季到来时,3000亩野生赤芍开出一坡的绚烂。
2009年,牧民赵红松在上库力乡拥有了自己的撒欢牧场,除了养羊、养野猪,他也担负起守护这片野生芍药坡的使命。
在旅游经济的影响下,2014年,赵红松开始做生态旅游,每年到芍药花盛开的季节,都会吸引大批天南海北的游客前来观赏。“行情”最好的时候,赵红松的旅游年纯收入能超100万元。
这片野生芍药是赵红松用十几年的时间守护下来的生命之花。他说,这芍药花越开越多,一年比一年漂亮,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草原苍翠如画,林海秘境幽深,河水清澈甘甜,湖泊映照蓝天……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的额尔古纳,如今已被列入中国第二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试点和2024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
数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额尔古纳累计接待游客22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0亿元,生态之城正在完成“化茧成蝶”的蜕变。
十年国家变化心得体会2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共最高领导层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向外界清晰阐明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带领中国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如今,当踏上新的征程,中国未来的发展又将以何为目标,再度吸引海内外关注。这一答案或许正蕴含在习近平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话语中。人们不难发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刻画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的清晰脉络,也将成为外界观察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维度。
实现小康是中华民族持续千年的接力,也是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待。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将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也成为外界熟知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习近平如此强调。在2012年底,当时中国近1亿贫困人口的现状,成为实现小康梦想难啃的“硬骨头”。为此,中共发起了一场长达8年、向贫困宣战的“战役”。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当百年大党与千年小康相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缩影。过去十年,中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国将继续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人们对美好生活也赋予了更高层次的定义。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习近平所言,随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一招。
当时间回溯至10年前,彼时的中国虽然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不断积聚。尽管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并非易事,但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正是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及改革之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也正因如此,十八大以来,中共进一步展示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雄心。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亮出“总目标”和“总路线图”。随后在中央最高层面设立专门的改革机构,习近平亲自挂帅,尤其重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这场深刻变革力度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均前所未有,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体制支撑和保障。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共通过连续作为,为新阶段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把脉定调。在外界看来,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中国改革的步伐永不停歇。
不断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2024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中共治国理政的一道“加试题”。在抗疫大考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答卷”的底色。保障生命健康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这也是中国面对疫情冲击始终秉持的价值标尺。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出生30个小时的婴儿到108岁的老人,不遗漏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个生命。一个个感人细节,诠释着人民至上的理念。从要求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率、病亡率到快速扩充收治床位、不断优化诊疗方案,一件件生动事实彰显直面大考的使命担当。
历史总是在特殊时刻更能给人以启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中国过去10年发展最显著的逻辑主线。在新征程上,这也将继续成为中国未来始终锚定的目标。而这一决心或许用习近平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的话概括最为确切——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十年国家变化心得体会3
春日的阳光里,山野泛青,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一条条蜿蜒盘旋的农村公路连接村庄农户、通达产业园区,为广大农村地区带来了勃勃生机。
长久以来,农村公路都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通过创新体制、完善政策,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一路通百业兴,农村公路不仅关乎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更关乎农民幸福生活的“民生基础”。近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让广大农民充满着对于幸福生活的无限希望。
脱贫致富 产业因路而兴
四月,是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春耕最忙碌的时节,在安远县孔田镇上寨村高标准农田里,翻耕机隆隆作响,为田地“舒筋活络”。不远处,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正和家人朋友一起观风景、挖野菜,享受这难得的农趣。
看着眼前的景象,谁能想到曾经贫穷落后的安远县能有这番光景。“以前我们这路不好走,骑自行车都容易栽跟头,农产品也不好往外卖,自从路修到了家门口,不光卖农货方便了,还有许多城里人来我们这儿观光旅游!”谈起自己生活的改变,安远县孔田镇村民李晓亮指着门前新修的柏油路高兴地说。
据悉,在2012年以前,安远县曾是全江西省唯一一个没有国道、没有高速、没有铁路的“三无县”。十年来,作为交通运输部的对口支援县,安远县的农村公路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交通面貌焕然一新,一条条“四好农村路”通村畅乡,成为民生路、产业路、致富路。
铺下的是路,连接的是心。“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不仅加快了本地产业资源开发,更给群众带来了致富的新希望。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曾经深受风沙、盐碱和内涝困扰,交通基础设施也十分薄弱。近年来,兰考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龙头,加快完善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从集镇到乡村、从干线公路到偏远村道,一条条“畅、洁、美、安”的农村公路纵横交错,串联起了兰考乡村风景线。
“便捷的交通、优质的环境吸引了15家上市企业入驻兰考,现代家居、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特色产业体系覆盖城乡,38万亩‘兰考新三宝’蜜瓜、红薯、花生特色产品走向全国,家居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亿元。”兰考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完善的交通路网打通了城乡贯通的“最后一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进,生态水系灵动秀丽。
路是躺下的碑,碑是竖起的路。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由2012年底的368万公里增长至438万公里,1040个乡镇、10.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难题得到了解决,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惠及5亿多农民群众。
“农村公路的建设,对改善人民群众日常出行和创收增收等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指出,“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部门要深刻认识促进共同富裕、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对农村公路发展的新要求,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十年国家变化心得体会4
车在路中行,人在景中走……春暖花开时节,浙江丽水市松阳县处处风景如画,宽阔的道路如丝带般在乡村间蜿蜒延伸,把松阳的生态环境、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地方风貌串成一片,美出了新的高度。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来松阳了,这里不仅有青山环绕,而且公路两边的茶香也十分沁人心脾,来这里度假令人心旷神怡。”最近,趁着春茶采摘时节,家住丽水的周申穿梭在松阳县美丽公路串联起的大木山茶园、云端觅境、云上平田等网红景点。
据松阳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自然美景更好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松阳县紧扣“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的发展理念,通过把握“建”的力度,让附近的诸多网红打卡点走入了大众的视野,每年来自各地的游客达20多万人次。
“接下来,我们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还将继续延伸,更好地串联起周边美景与优势产业连片发展,形成‘游玩景点、品尝美味、感受文化’的全方位沉浸式体验游。”该负责人说。
交通是经济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条条“四好农村路”串联起城市和乡村,融合了城市文明和乡村文化,促进形成了农村公路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展现了“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乡村美丽画卷,成为农民阔步美好生活的幸福路。
曾被评为北京“最美乡村路”的西孝路位于北京大兴区青云店镇,是104国道和青采路的主要连接线。据当地人介绍,曾经的西孝路只是一条普通的乡村道,且通行条件较差,制约周边经济发展。经过全面升级改造后,西孝路10米宽的柏油路面平整如新。
“春看绚烂花海,夏看层林叠翠,秋赏碧云黄叶,冬看瑞雪雾凇,一年四季全是景。”北京市大兴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孝路的改造不仅使道路通行环境得到了改善,区域生态、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共创建了353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以点带面提升全国农村公路发展水平。随着一条条景观路、旅游路的建成,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蛛网”铺陈,阡陌纵横,村庄、田园、景点被“四好农村路”串联成一幅美丽画卷,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农民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十年国家变化心得体会5
一条好路,三分建、七分养。“四好农村路”——“建好”是基础,“管好”是手段,“护好”是保障,“运营好”是目的。修路难,路修好后的管理养护更难,养护好农村公路,成为道路维护的重中之重。
如今的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宽阔平坦的公路将村庄连缀成片,美景美境尽收眼底,出门水泥路、抬腿就上车,已成为村民的日常。但就在几年前,由于临水临崖,出行一直是遂川县山区百姓挥之不去的痛。
53岁的巫启伟和妻子都是遂川县综合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的养路工,不论风吹日晒还是刮风下雨,他们每天早上7点半都会准时出现在自己负责的路段,对道路进行简单的养护。
作为农村公路的直接受益者,广大农民对路有着特殊感情,在神州大地上,像巫启伟这样爱路、护路、养路的百姓还有很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设置农村公路就业岗位超76.3万个,平均年收入达1.3万元,吸收脱贫户超37.8万人,其中公益性岗位超30.5万个,平均年收入约0.9万元,吸收脱贫户超24.2万人,全国农村公路就业岗位县域覆盖率达80.09%。
“农村公路为农村、特别是曾经的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护路员们把家门口的路清扫干净,在养好出行‘最先一公里’的同时,还能有稳定收入、照顾家庭,显著提升了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除了常规养护外,交通运输部门还全面推行了县、乡、村三级“路长制”。截至2024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在省级层面出台了落实“路长制”的政策文件,全国路长总人数45.5万,县级路长1.4万,乡级路长6万,村级路长38.1万,“路长制”县域覆盖率达80.68%。
据悉,正是在这多种养护和管理下,我国农村公路列养率由2012年底的96.8%提升至2024年底的98.9%,优良中等路率由77.5%提升至87.5%,农村公路基本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
“‘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是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我们将全力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李小鹏指出,交通运输部门将在有序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老旧公路改造和窄路及路面加宽改造等工程的同时,落实县、乡、村三级“路长制”,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健全养护长效机制,巩固拓展通客车的成果,让“四好农村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年国家变化心得体会6
我出生在甘肃省静宁县的一个贫困山村,父母希望我们兄弟三人用功读书有所作为,我们也实现了他们的愿望。2012年还在读大学时,我就定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回到家乡,用自己的奋斗经历告诉村里的孩子们,通过读书实现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毕业后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刚工作时,我所在的柳沟村还是个深度贫困村,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期。驻村期间,我们积极走访群众,筹划发展出路。在镇党委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和乡亲们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对村组道路实施硬化,完成了危旧房改造,带动群众栽植果树2000多亩。经过3年多的努力,村班子强了,富民产业有了,群众收入高了;路灯亮了,道路宽了,饮水安全了,村庄整洁了。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子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大家的精气神焕然一新。
由于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了组织肯定,我来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事,我主动申请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干事创业的一线去。2024年4月,我来到威戎镇杨湾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开始探索脱贫之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怎样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怎样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打牢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我们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按照“支部推动、党员带动、协会促动、干群联动、效益驱动”,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激活资金、技术、人才等产业发展要素,每季度邀请县果业技术专家进行果园管理培训,形成群众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机制,组织群众对果园加强标准化管理,促进当地的苹果产业向现代果业方向转型升级。2024年,杨湾村苹果在采摘前就已被果商订购,苹果种植带来收入明显增长。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们每年都会在村里通过互评、推荐,评选出一批“最美村民”,为致富典型和家庭和睦、群众口碑好、认可度高的农户颁发荣誉证书,使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争做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不断用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乡村氛围去浸润、感染和引领群众,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村文化生态、村民生活习惯,推动形成积极、文明、向上、向善、和谐的乡风民风。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乡亲们能有更多获得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和大家一起奋斗拼搏,为农村发展添活力,让乡亲们的日子更加红火。
十年国家变化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心得体会
★ 干部作风心得体会:干部作风心得体会
★ 2024年党史的心得体会
★ 2024年全国两会学习研讨发言、心得体会
★ 作风纪律整顿学习心得体会
★ 公安机关教育整顿心得体会
★ 参加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心得体会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 纪律作风党史学习心得体会
★ 2024年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综上所述,介绍十年国家变化心得体会集合6篇就到这里结束了,注意,选择正确的方式,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希望我们的介绍能帮助到您,更多请关注本网站。